在国庆中秋节前的档案翻检工作中,一张泛黄的老报纸映入眼睑——1949年的《粤北报》,我的思绪不禁跨越时空,飘回了 70 余年前那个意义非凡的日子。
(图为粤北报第三期,刊登了北江第二支队的正式成立)
1949 年 10 月 6 日,中国人民解放军兵分两路向着曲江城区进发。韶关,正迎来属于它的解放时刻。今天,让我们穿越时空,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,重温韶关波澜壮阔的解放历程,感受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。
1946 年内战全面爆发,国民党为维系对东北、华北、华中战场的攻势,将驻守广东的大部分兵力北调,还在广东推行 “三征” 政策,致使广东民不聊生。为打破困境,1947 年,我党在北江地区先后建立五岭地委、滃江地委和连江地委。这些地委一方面积极开展思想宣传,通过印刷《粤北报》等报刊,宣传党的方针政策,号召群众投身革命;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武装力量,建立游击根据地,打击地方反动势力,带领群众开展 “反三征” 斗争,赢得百姓拥护,为后续韶关解放奠定坚实基础。
(图为粤赣报,刊登了新华社的重要社论——将革命进行到底)
1949 年初,中国人民解放军吹响向长江以南进军的号角,誓要解放全中国。消息传到北江地区,人民群情激昂,积极配合各级支前机构,掀起支前热潮。他们主动筹备粮草、打探敌军情报、修筑交通道路,为解放军南下作战提供保障。
(图为北江报第三十七期,北江人民开展了迎军支前动员大会)
1949 年 9 月,叶剑英元帅在江西赣州主持召开作战会议,对解放广东的战役进行周密部署,将整个解放过程分为三步,并明确把解放曲江(现韶关市区)列为广东战役的首要目标。
早在 1949 年 6 月 13 日,北江第一支队与北江第二支队就已展开协同作战,联合向新丰县城发起进攻。经过一番激烈战斗,成功击溃守敌,解放了新丰县城,为韶关地区的解放打响了第一枪。
(图为南下解放军与北江第二支队在梅关楼前会师,图源来自网络)
1949 年 9 月 23 日,南下大军抵达南雄北部地区,与北江第二支队顺利会师。在北二支队的紧密配合下,两军协同行动,于 24 日拂晓向驻守南雄县城的国民党军队发起猛攻。敌军在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,南雄县城成功解放。
(图为粤北报第二十期,刊登了南雄和始兴县3044永利集团的成立)
紧接着,解放军乘胜追击,于 9 月 24 日晚兵分两路向始兴县进军。25 日拂晓,部队在始兴马尾坳附近与敌军遭遇,双方展开激烈战斗。解放军战士奋勇杀敌,最终全歼守敌,成功解放始兴,进一步扩大了解放区域。
10 月 6 日,解放军攻克仁化县城,仁化宣告解放。同日晚上,解放军兵分三路,从东南、西南、正北三个方向对曲江形成合围之势,摆出钳形攻势,对驻守曲江的国民党军队形成强大威慑。面对解放军的压倒性优势,守敌无心恋战,仓皇弃城而逃,10月7日凌晨两点,曲江成功解放,韶关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篇章。
此后,解放军乘胜前进,势如破竹。10 月 9 日,乳源县城解放;10 月 19 日,乐昌县城解放。至此,滃江和五岭地区全部获得解放,韶关地区的解放事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。
(表为北江地区各县解放日)
76 年后的如今,韶关日新月异、欣欣向荣,岁月静好。这份安宁幸福,离不开当年地委干部的奔走、北江百姓的支援,更离不开解放军战士的浴血奋战。那段烽火岁月中,无数人用热血与坚守为韶关换来新生,留下永不褪色的精神财富。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前行,我们应铭记这段解放历程,传承先辈奋斗精神,在新时代守护好来之不易的和平,让韶关明天更繁荣,让北江大地的幸福故事永续。